图书版权代理状况调查


作者:鲍红┊14979字节┊阅读:60次┊评论:0条┊ 关键词: 图书 版权代理
图书版权代理状况调查
[关键词]:图书 版权代理
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,版权产业正成为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,蕴藏着无限商机。而版权代理作为促进知识传播、实现文明共享的重要手段,也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在我国,国家版权局批准的有27家版权代理公司(以下简称版代),除了3家影视代理、2家音像代理外,其余主要代理图书版权。在近年来图书版权引进的热潮中,一些民营工作室也参与其中,同时活跃的还有一批国外出版公司的国内联络人员。他们的基本状况如何呢?
国有版代:横向联合
在22家图书版权代理公司中,记者重点调查了中华、北京、上海、广西万达四家,以期由此窥豹一斑。
最资深的当属成立于1988年的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,它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的版权代理机构,实际是享受国家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。许多省市也多有自己的版权代理公司,它们多在当地新闻出版局(版权局)名下,代理当地与国外的版权业务,经营好的也向周边与全国拓展业务。上海版代1993年成立时便以企业注册,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单位。万达版代1993年以独立法人注册,2001年8月又改名万达版权代理中心,转换为事业性质,以争取版权局的政策扶持。北京版代成立于1998年,是唯一一家股份制公司,股东为北京版权保护协会、北京广播电台、北京电视台和北京科文国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,其中电台与电视台是“友情合作”。
版权代理的性质决定它是一个少而精的机构,中华版代的业务人员也不超过8人,上海版代的业务人员通常在2-3人,人均每年代理量少则60种,多则近百种。北京版代近十人,算是规模较大的了。总经理苏志军说,房租、办公费用等成本是一定的,规模越大,效益就越多。
各代理公司代理的语种,以英、日、法、俄、德、意居多,北京版代还有韩语。港台也是各代理公司业务较大的一块。各公司均有自己可圈点之处。俄罗斯的图书版权90%是通过中华版代进入国内的,公司与俄著作权协会达成协议,代理其所有成员的图书版权。上海版代是美国企鹅公司在中国的独家代理人,并代理海明威全部作品的全球中文版权。万达对台湾刘墉的作品的代理是最多的,刘墉当初就是通过万达进入大陆的。北京版代则独家代理大苹果公司在大陆的版权。一本图书从联系到成交,一般需要一个多月时间,最快时只需一个星期,不顺的时候会拖到两年,用万达版代罗家如的话说,做版权代理对人的心灵有时是一种煎熬。
版权代理需要各方面的积累,知识的积累,经验的积累,客户的积累,还有公司信誉的积累。中华版代作为最早成立的国家级版权代理机构,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。据俄东部主任焦广田说,他基本不用做书目介绍,就有很多项目可做,出版社会主动找上门来。上海、万达也有相当的积累,每天都会收到许多样书。北京版代起步相对较晚,如何寻找被代理人?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国外公司要给一个代理人资格,至少需要3年,它要考察公司的业绩、可信度。北京版代联合大苹果公司,代理其几千种图书在中国大陆的版权,抄了个近路,把门面撑了起来。有了起步,再做拓展,逐步与更多的国外出版商联系。
国家一直鼓励多品种代理,许多代理公司的经营业务中也写着影视、音像、软件等版权代理,但22家版代真正开展的业务中,基本是以图书为主。万达代理过一些电子图书,但并不多,软件更少,也想涉足游戏软件的代理,苦于一时人力不足。上海版代还有杂志涉外版权代理,图片、电子光盘的版权代理等,目前也是浅层次的涉及。近来中华版代准备代理一些影视作品,由于影视作品标的更高,代理费也会水涨船高。北京版代近来也开始涉足音像、影视、电子出版物及游戏软件等产品的代理。
它们代理的图书种类比较广泛,社科、经济、少儿、科技、教育、文艺类等,无所不包。每年成功代理以中华版代居多,一年合同有200多项,每项合同可能包括许多种图书。北京版代次之,每年成功代理的有400种图书。万达一年有二三百项合同,保守的估计有300多种图书。上海版代每年成交的有二三百种。各种代理的图书中,有的是国外的出版社来寻求代理,也有国内出版社委托找某一种书。一般来说,国内来委托的代理成功率更高。
按照国际惯例,版权代理公司每成功代理一种图书收取版税的10%-15%作为代理税。一般情况下,版权代理公司很难拿到畅销书的版权,加之它们面对的更多是中小规模的出版社,运作能力有限,图书印数一般为5000-10000册,还有的3000-4000册,重印的情况并不多。
显然,仅仅通过图书版权代理盈利并不让人乐观。上海版代副总经理王艳说,代理这一行业的性质决定它的利润比较低,他们的版权代理收入几年前就能够维持平衡,但没有很大的利润。万达也承认,版权代理是微利,它更多的功用是通过版权贸易促进当地出版业的发展,提升当地出版社的水平,像广西师大社、接力社等几家出版社近年来成长迅速,便得益于这些对外合作的开展。
可见,仅仅图书版权代理,做得好也可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,但很难有很大发展。更不要说有些地方版权代理公司业务根本没有开展起来,它们的人员同时身兼地方版权局版权处的职务,拿的是国家公务员的工资。
在这种情况下,还能够保持良好运转的,多实行一主多副,通过市场运作或行政手段,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补充。如中华版代的常务副总经理,同时兼任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,保护中心除了版权代理,还有著作权登记、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、著作权法律服务、著作权鉴定等众多职能。上海版代除了版权代理,还有著作权法定许可稿酬收转,并定期组织一些讲座、研讨活动,一切以促进版权贸易为宗旨。万达也认为,广西新闻出版局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给了它们很大的扶持,没有这些,万达没有今天,广西的出版业也没有今天。
以北京版代为例。公司每年要举办一次版权研讨会,一次北京地区的版权贸易人员培训班,并组团参加国际书展。通过这些活动,一方面增加盈利,另一方面增进了与各出版社的沟通。此外,公司还可以对一些好书的版权进行竞价销售,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代理,并开始涉足影视、软件、光盘的版权代理。去年,一套416卷的《中国本草全书》问世,定价36万元,北京版代作为其版权总代理,收取2.5%的代理费,目标市场为国外收藏者、图书馆、中医药研究机构,目前已经销售几十套。同时,总经理苏志军还兼任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副秘书长、北京市版权事务所所长、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北京分会首席代表。这许多,有市场运作,有的与政府职能也不无牵连。
民营版代:纵向发展
经过20多年的大浪淘沙,民营出版业总体已经改变了当初剪刀加浆糊的拼凑,一批有素养、有追求的书商脱颖而出。他们改变了散兵游勇作战方式,采取图书工作室和文化公司的方式运作,有的出版码洋已达数亿元。他们人员精干,决策灵活,可以随时根据国家政策或市场情况调整经营方向,并渗透到出版的每一环节。
近年来,欧美文化对华强势涌入,版权贸易多年来逆差不断扩大,呈10:1强,无论从计算机、经管、教育类图书的大量引进,还是《穷爸爸富爸爸》、《哈利·波特》、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的热点畅销,都折射了引进版强劲的生命力。有些书商也将眼光投向这一领域。
像以往一样,书号是他们的致命难题,他们必须与出版社合作。最简单的方式,他们会向出版社寄发一些国外的书目信息,寻求项目合作。一般情况下,这些信息出版社也可以直接从国外网站上查到,有实力的出版社会直接与国外进行联系,不必通过这道中介。所以,如果仅仅做版权信息,他们就缺乏存在的必要。纵使出版社通过他们代理,版税的提成也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存。
通常情况下,他们会提供更多的服务,除了联系版权,还负责此书前端的翻译、编辑、设计、制作,及后端的宣传与发行。这与以往的协作出版极其相似,只不过是国际组稿罢了。严格来说,这已经不算版权代理,因为按照国家规定,版权代理不能涉及出版,以防造成不公平代理。
总体来说,做这类版权代理的民营工作室还并不多,因“富爸爸”项目成立的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功运作了“富爸爸”与“奶酪”,但这两本图书的版权仍是出版社联系的。
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梁晶工作室。
梁晶本在人大出版社工作,有感于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很落后,她决心把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引入到国内来。1995年,梁晶开始组织翻译和出版国外优秀的经济学著作,1998年正式成立梁晶工作室。工作室主要做两件事:一是引进国外一流的经济学教材,二是邀请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来华讲课。
工作室每年引进30余种图书,主要是经济学教材,与人大出版社进行项目合作。工作室负责图书的选题、翻译、编辑和制作,至到印刷的前一环节,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尽善尽美。印刷、发行和销售则由人大出版社负责。梁晶并不苛意追求畅销书,认为这样会损害自己的品牌。由于起步早,且专做经济类教材,形成了独特的品牌,许多经济类好书的版权都落在她手里,在竞争中有较强的实力。
也有人称,梁晶工作室就是经济学家俱乐部,几乎每个月都有国外专家来华讲座。不少经济学的泰斗人物,像《经济学》的作者斯蒂格利茨、《经济学原理》的作者曼昆、《电信竞争》的作者拉丰,都被梁晶请到中国做学术报告。这些活动只向学员收取成本费,是赔本做的。有人说,其实这样也能赚钱,梁晶却没有那么做。她并没有按商业属性为工作室定位,也不认为自己在做版权代理,只是觉得自己是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老师,一切都是为了配合教学。但是,失之东隅,得之桑榆,这些活动极好地促进了图书的发行,由于把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请到国内各高校讲座,原本连1万册都不敢印的《经济学原理》,在开机之前订数就达到了6万册,现在已经销售十几万册。
国外联络处:贴身服务
由于近年来中国对国外原版图书与版权的贸易入超,加之看好中国未来出版市场,一些国际大型出版公司开始在中国物色代理人才,以促进公司图书在中国的原版销售与版权输出。由于中国出版并没有对外资放开,国外出版公司不能在国内成立出版社,它们于是采取迂回策略,在国内设立联络处。这种联络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,近几年来更加活跃。
联络处并没有在新闻出版总署注册,按规定不能涉及出版业务。所以,他们不能经手现金流,不能直接与国内出版社签订合同,主要进行版权联络与市场服务。但国外公司与中国进行的版权合作,很大部分是联络处铺好路,国外公司不过履行一道合同的手续。这些联络处不愿公开宣传自己,但在中外版权贸易中充当着活跃的角色,这已经是出版界公开的秘密。
有些联络处的规模已达近十人,并在当地工商局注册,他们的工作通常分为三部分:原版教材的销售、版权的推介与联络、市场服务。它们的办公成本相对较高,但在出版界的影响较大。也有一些联络处只有一个人,平时在家就可以工作,办公成本较低。但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英语教材,利润就相当大。所以,有时候一些个人代理的人均利润率并不比一个公司的利润率低。
他们的目标市场大多比较明确,主要是与自己业务相关且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出版社合作。像英国DK与日本白杨出版社多与少儿、文艺类出版社联系,培生教育与汤姆森学习则会更多与大学、教育、专业类出版社合作。他们通常不会把版权交给国内的代理公司,但有时会交给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室来运作。也有的国外出版公司只与一家出版社合作,将自己所有版权交由一家出版,并涉及这些引进版图书的编辑与制作。
经过几年的努力,这些联络处已经与国内一些出版社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,并形成了自己的输出策略。相比之下,约翰-威利会把一些优秀的工程类图书握在手里,找一家好的出版社,形成捆绑优势进行出版。而培生教育与麦格劳-希尔的版权更分散些。对于培生教育而言,教材和专业图书通常是按学科分类,逐渐集中与少数几家实力较强的出版社合作,大众图书则尽量加大合作范围。麦格劳-希尔地自己具有优势的每个出版领域,都会找5-6家出版社作为战略合作伙伴。
这些联络处尽其所能地宣传推广自己的图书,除了日常联系版权与参加各种图书博览会,一些教育类出版公司的联络处还参加各高校举行的原版教材巡回展,并在大学举行各种专题讲座,向大学教授推荐书目、寄送样书,听取他们的需求与建议。然后向出版社推荐,进行版权转让或合作出版,并协助出版社作好选题、质量、营销、售前售后的教师支持服务。有的还在一些书店和高校设有自己专门的书架,并在报刊设专栏介绍自己的图书。
通过这些周到的贴身服务,许多联络处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。培生教育与国内版权贸易产生的码洋已经高达3. 5亿元,仅去年经培生北京联处达成的协议就有740种图书。原版书的引进也连年攀升,近两年的销售额增长均超过40%。自1997年来,约翰-威利的进口图书也上升了80%。据汤姆森学习与汤姆森科技的国内联络处反映,业务增长也相当迅速。
尽管如此,多数代表处的盈利并不很高。一些教育、科技、专业类出版公司的版权联络处,利润主要在于原版教材,但教辅是免费赠送的,制作成本加中途运费,成本也比较高,综合算来,并没有很大利润。有些总公司根本没有从中盈利,它们只扣除要付给作者的版税,余款仍返回到联络处,用于当地市场开拓。因此有人说,他们冲的不是当前的利润,而是发展的前景。中国经济增长很快,眼前的铺垫,正是为了酝酿将来的市常
也有一些国外出版公司直接向中国派驻联络人员,像德国书商协会设立的德国图书中心,日本白杨社的在京联络处。他们参加各地的书展,直接与国内相关出版社进行联系,进行各种版权服务。这些联络处更多是为中国加入WTO考虑的,为中国出版业更多的开放做准备,以期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内出版社开展合作。
前景看好,道路犹长
在美国,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,无论在国民生产总值,还是就业与国际贸易中都功不可没。其增长率是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的2倍多。1996年开始,版权产业超过汽车、飞机制造、农业等支柱性产业,成为美国出口份额最大的门类。
可见,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,版权产业的兴起,版权代理从中可以大有作为。
在各种形式的版权代理中,国有版权代理公司是经国家版权局批准的,而民营工作室与国外联络处则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。但有人认为,相比之下,国有版权代理公司前景最不容乐观,主要问题出在体制上。这种体制下效率较低,做多做少与自己经济效益没太大关系,完全靠责任感很难维持下去,也很难留住人才。有的出版社抱怨国有版代一下班就找不着人,服务态度也有待改善。一些版权业务人员也缺乏市场经验,看不准选题,信息也不够及时。国外许多版权代理人员有在出版社版权部工作的经验,有很好的行业了解和业务基矗版权代理应当是自由职业,运作相对自由,不能管得太死。一些个人代理会成长起来,他们比较灵活,没有那么明显的上下班界限,晚上回家都可以做。
也有人认为,一个行业要发展,需要更多的人参与。像其他经济形式一样,国有私有都需要,是良性的互相促进。虽然也有竞争,但竞争可以促进发展。每一方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,更多是互补,不存在谁占了谁的市场,不是人家来抢这块蛋糕,这个蛋糕本来没有做大,需要大家一起努力。从大的方面讲,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不是仅仅靠一两本畅销书完成的,一种持久有序的交流对国家更重要,国有版权代理机构在此无疑有很大的贡献。至于有些地方成立的版权代理公司,平时本没什么业务,某些地方出版社都不会找本省的版权代理机构,而是去找那些成效较好的版权代理公司。这样就没有上行下效的必要。
北京版代总经理苏志军说,国内版权代理起步较晚,目前还不很成熟,没有做好的原因,一是代理公司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,人们对代理公司不信任,出版社对版权代理公司的认识也存在许多误区。第二确实是代理公司本身的工作没有做到位,代理人员的文化水平、外语水平、谈判水平、办事能力与交往能力还不够成熟,经营理念、迫切意识、服务意识都需要完善。但这不是这个职业和机构本身的问题,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,首先看它是不是需要,有没有市场,对于版权代理公司而言,这个答案是肯定的。中国的版权代理是一个朝阳产业,随着整个世界的进步,人类需要资源共享,社会也要求专业分工,作者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去创作,出版商的工作就是出版赏心悦目的出版物,代理人就是从中穿针引线的桥梁,通过为作者和出版社提供良好服务,获得其应得的报酬。入世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肯定会更活跃,中外交流更频繁,这为代理公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。新《著作权法》的颁布,也从法律上提供了良好的支持。只要代理公司抓住机遇,把事情做好,是相当有前途的。
更多的出版社表示,专业化的版权代理服务还是需要。现在与国外版权代理的竞争已经摆在眼前,中国版代更了解国内读者、市场,这是优势,关键是有效、有诚信的代理,提高专业含量与代理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。
国有版权代理公司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?各种意见归纳起来,主要以下几点:
一、拓展业务范围。不仅代理图书的版权,还要过渡向影视、软件、音像等多种产品的代理;不仅引进国外的版权,还要促进国内版权的输出,把国内的优秀作家与作品的推出去;不仅作为国际间的桥梁,同时代理国内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版权。
二、有效的激励机制。激发人们的积极主动性。同时,也需要事业留人,感情留人。
三、代理效率的提高。包括代理周期的缩短,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,及对市场敏锐的把握。
四、人们对版权代理的认同和市场的规范。一些出版社一年也引进不了几本书,没有必要专门设立版权机构,有些工作可以交由代理公司来做。一些版代对出版社的意见是:付款慢,一般要迟后几个月。一些出版社未成交前电话常催,成交后却杳无音讯。
五、国家政策的扶持。有人认为,目前版权代理根本没有形成产业,离开政策支持,代理公司很难做大做强。
政府鼓励:规模经营,全方位代理
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指出,加入世贸组织后,版权贸易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。我国允许外商、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华设立代表处,进行商标和专利的代理,它们也可能介入版权的代理活动。国家会保留版权贸易的审批权,即成立涉外版权贸易机构须经过审批,但审批的标准和条件是公开透明的,一些具备条件的国外代理机构就可能进来。另外,一些未经国家版权局批准、也未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版权代理个体户,还会持续增加。
所以,版权代理公司要走规模经营的道路,建立有中国特色的、有一定规模的版权代理公司,全方位地开展版权代理。既可以代理图书版权交易,也可以做广播电视节目、电影、软件等一切相关项目的版权代理。缺乏得力的人才,体制不灵活,机制问题没有解决,是现有的版权代理公司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。加入世贸后,对于我国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版权贸易体制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有志于从事版权代理活动的,要抓住这个机遇,无论国营还是私企,谁能把中国的版权代理事业干起来,政府就支持谁。
(文章来源《海外出版》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